簡介:一年一場風,從春刮到冬,從春種到夏,到秋一場空。這是流傳在毛烏素沙漠的一首歌謠,是老百姓對當地惡劣自然環境的無奈和嘆息。石光銀就出生在這個黃沙漫漫的不毛之地。在石光銀早年的記憶里,不到三四年,黃沙就要埋沒一次房屋,小時候他跟隨父親搬了九次家,都是為了躲避風沙的侵蝕。 7歲那年,石光銀和鄰居家五歲男孩在野外放牲口,忽然沙塵暴席卷而來。狂風呼嘯,遮天蔽日,天空一片漆黑,兩個小伙伴瞬間被沙塵吞噬了。風沙過后莊稼被連根拔起,房屋被吹倒在地,草原被淹埋殆盡。三天以后,家人在30多里地外找到了石光銀,但鄰家男孩已不見蹤影。石光銀從此立下志向:我要跟沙子作斗爭,斗一輩子。 從18歲擔任村大隊黨支部書記那天起,石光銀就開始了與風沙的斗爭。一次失蹤、九次搬家的痛苦記憶,激勵著他要跟風沙斗爭到底。1984年,國家出臺政策,林場、荒山、沙地,個人可以承包治理。石光銀第一個站出來,聯合七戶人家組建了一個治沙公司,承包了三千畝沙地,成為全國個體承包治沙第一人。從此拉開了治理荒沙的序幕。 為了籌集資金采購樹苗,石光銀趁婆姨不在家,偷偷將家里的84只羊和1頭騾子趕到集貿市場。走到半路,婆姨和孩子追上來哭天喊地,跪在他面前,求石光銀不要賣牲口,全家人的所有開銷都靠它們呀!石光銀說:你這婆姨,自己吃的沙子還不夠,還要讓子子孫孫吃下去?這惡沙不除,窮根不拔,我石光銀枉活一世! 為了治沙,石光銀舉家搬到風沙最大的四大號村;全鄉干部群眾上下議論紛紛。面對家人的擔心以及親朋好友的好心勸阻,石光銀治沙的決心沒有動搖。周圍人說:石光銀瘋了吧?在風刮沙動的荒沙梁上栽樹,就是給沙窩里撒錢,撒出去容易,收回來難。但石光銀不為所動。 那年春天,石光銀帶領七戶人家齊上陣,在三千畝荒沙地上全部栽上旱柳、沙柳、楊樹。這年天公作美,雨水好,樹木成活率達到85%以上,三千畝荒沙變成綠洲。這次成功堅定了石光銀治沙的壯志雄心。 接著,他與國營長茂灘林場,簽訂了承包治理5.8萬畝荒沙的合同。面對鄉親們質疑的聲音,他在海子梁鄉政府的門口貼出了招賢榜,榜告四方父老鄉親:有人愿來與我一起治理長茂灘荒沙者,不分民族,不分身份,山南海北的,一概歡迎。 石光銀發動鄉親們一起治沙:我知道治沙不容易,我一個人也做不成。可是,如果大家都來治沙,我就不信這沙治不了。僅靠我一個人根本治不了25萬畝的沙,所以要發動大家的力量。石光銀的誠心感動了大家。 這5.8萬畝荒沙中有大沙梁上千個,難度最大的是狼窩沙,處在風口上,沙漠特大,地形復雜,80%以上是移動沙丘,大沙梁高10多米,夏季地表溫度高達60多度,冬季在零下40多度。在這樣的荒沙上能把樹栽活?人們不敢想象。石光銀咬著牙開始了新一輪征戰。 風吹、日曬、沙子烤,嘴上起火泡、裂血口,臉曬得黑乎乎,眼里布滿血絲。在哪里干活,晚上就住在哪兒。第一年,由于風蝕沙埋,栽上的樹苗90%沒有成活,第二年80%的樹苗又被風沙毀掉。一次次的苦就這樣白受了,錢就這樣白花了,力就這樣白出了。 后來,石光銀采用從外地學來的治沙方法,在迎風坡畫格子搭設沙障,使移動沙丘不在流動,在沙障間播撒沙蒿,栽沙柳固定流沙,在沙丘澗地栽植楊柳樹,經過三戰狼窩沙,第三年樹的成活率為80%。 兒子石清明從小目睹父親對治沙事業的執著追求,參加工作后,為了減輕父親的重負,他主動離開機關,到農村參與治沙。為了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治沙上,他放棄了繼續深造的大學夢想。他頂著烈日,冒著嚴寒,跋涉在大漠的不毛之地,在沙窩里追隨著父親的足跡。 2008年3月,石清明不幸遭遇車禍,石光銀的痛苦更是可想而知。痛失愛子并沒有讓他迷茫。他清楚地意識到:如果這樣消沉下去,今年的治沙任務就沒法完成。于是,在安葬完兒子的第二天,石光銀就帶著孫子,重新投入到治沙的工作中。 三十多年的堅持,石光銀從一個青年小伙子成了雙鬢蒼白的老者。他在治沙過程中,不知賣掉了多少只羊、多少頭牛、多少匹馬,寂寞、勞累、困惑時喝過多少瓶燒酒,唱過多少曲信天游。一場場風沙曾刮走了他努力過的一切,但他憑借永不放棄的精神,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奇跡。也許石光銀創造出的不僅僅是一條綠色長廊,他更創造出了一種精神財富,這筆財富改變了人們的生活,激勵一代又一代的人們為治沙而奮斗。 如今當地的民謠是這樣唱的:冰河化春水,荒漠變綠洲,創業爭上游,山川披錦繡!